老师经常抱怨学生懒,不愿主动思考总结,就光等着吃现成的,自己总是充满抱怨,却做不出实质的举动。
很多人会批评这样的老师,说那是因为你引导的不好,不能怨学生。不过,现在面临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,老师或许会这样自我检讨,可是学生却从不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。
到底怎么就算学会了,怎么就算练熟了,怎么就算达到最低要求了,学生大概还是理解得太浅。
举几个例子吧——
1、都是马上就要高考的学生了,SO42-、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还得现算,这算是好的,更有甚者,有很多连前20号元素还背不熟,想像一下他们怎么可能记住别的东西?
2、学化学,方程式是最基础,也是最重要的,不仅要明白原理,还得写得很熟,特别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,最能看得出学生之间的差距。目前,大多数学生,写离子方程式还得先写化学方程式,然后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。虽然也能写出来,可很明显他们缺少了对离子方程式的思考,并不明白实际的含义。
3、刚学过的电解池和原电池,有很多电极反应式需要写。平时讲课、讲题、总结时,经常将书写的规律说给他们听,可他们自始至终就用最笨的办法:正极反应式=总方程式-负极反应式。这样不是不行,而是特定题目或万不得已时采用,因为,这样根本就是机械地凑,而反映不出对电极反应式的理解。
4、最典型的一种情况就是,老师花了大半节课给学生分析了一个结论的推导,也用例题进行了练习,当堂他们也能自己总结一遍,最后老师强调,现在明白结论怎么来的了,那以后就直接用。可好多同学还是每每遇到类似的题,都要从头推导一遍,更有些同学直接反问,为什么可以这样用。哎,怎么整?
5、相信很多老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:学生问我一个上课刚讲过的题,我说你亲自动手把方程式写出来,把题目中给的数摆出来,找找关系,他就开始了,可还没写完,就说,明白了。其实,老师一直在强调,学习过程中笔不离手,动手利于理顺思路,避免粗心,可他们连试都不试一下。
现在的学生挺聪明,可就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导致了他们学而不精。因为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,使他们现在连老师的劝告都听不进去,即使能明白也做不好。
学生的成绩,其实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综合评价,虽然与很多因素有关,但从老师层面上讲,已经做出积极的改变,而学生却少了很多学习方面的素质。“习惯决定成绩”真是不假,现在学生们的学习成绩,就是取决于他们的学习习惯,而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,说白了就是因为学生懒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