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——杭州第十四中学
实录——
执教:丰纪奎([618300] 四川省广汉中学高中部)
时间:2005.7.19
地点:成都升庵中学
(课前十分钟)
师:在阅读之前,应该带着我们的感受走进课堂,所以大家先把文章读一读。因为语言文字负载了很多信息,如果没有阅读,我们是无法理解信息的。大家先看课文《泪珠与珍珠》,大家带笔了没有?请大家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,把你不理解或者不懂的地方跟学或者我讨论一下,把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勾画出来。
(会场主持人干国祥老师介绍丰纪奎老师)
师:全场都在鼓掌,就是同学不鼓掌,好像大家是来看我表演,我觉得不好。刚才干老师说了,徐州的风暴刮到了我们升庵中学,我姓风(丰),不知道我这股风能不能刮来。希望大家今天能在不论是情感还是别的方面都能得到收益。现在我们上课,起立!
(师生问好)
师:我已经在这里生活几天了,我有一件事很想不明白,我已经三十几岁了,但是在学习过程里边,我却有几次流泪,我为什么会在这个学习班上流泪呢?谁能帮我解读一下?或猜一下?
生:我觉得是感动,生活中有很多的事很多的人,都让人感动,老师,学生。
师:你知道我为什么感动呢?
生:我觉得是一种情,师生的“情”。
师:我那天看到一位老师说到他参加学习班的情况,我为他的执着而感动。还有就是那天来自江苏翔宇教育集团的卢校长讲座,讲到他创办学校的经历,在座绝大多数的老师都眼角湿润。谁来解读一下?
生:创业的艰辛和磨练。
师:是啊。校长的艰辛和磨练感动了我们。生活中总有很多体验,也许就是有些东西触及了我们内心湿润的地方。好,回到课文上来。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篇课文,大家能不能用三个关键词来说一下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?哪位同学来讲一讲?我给你板书在黑板上。这位同学?(指身边的学生)还没有什么感受?有感受的同学举手?
生:首先应该说是自己思想感情的零乱,我觉得这篇文章都说是自己思想感情的零乱。
师:你说你读了以后获得一个“零乱”的感受?
生:是,也深有感受,对她说的这些表示赞同。
师:赞同什么?
生:还有些感受等老师讲解了后才知道。
师:(笑)好,她刚才谈了自己的感受,其他同学谁还有自己的感受?有考虑好的同学吗?
生:我先用四个字来谈,第一个是“迷茫”,不知道她写什么,第二个是“朦胧”,是一种刚刚入门的感觉,第三个是一种“清风拂面”,撞着我的心,其他的还没有什么感受。
师:你从什么地方获得这种感觉?
生:“朦胧”就是稍微有一点清晰,“清风拂面”就是有一点清晰。
师:你清晰的是什么?
生:我认为绝大部分泪珠,很少提到珍珠。
师:就是写泪珠多,写珍珠少?
生:是,我想是不是暗含写珍珠?
师:(板书)至少你提到了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?
生:是。
师:文章的标题是什么?
生:泪珠与珍珠。
师:你能从语法上分析一下吗?或者说,这个是一个什么短语?
生:“并列”关系。
师:你能分析一下吗?
生:不能。
师:(示意坐下)还有谁?
生:我开始一直不清楚,对文章内涵也不了解,但是自己看文章还是挺感动的,对自己也有启发。
师:你能读出来吗?
生:(读)“妈妈流泪是沙子在眼睛里一段。我觉得这海子比较像我小时候,不懂事,淘气,父母伤心的时候也不了解。”
师:非常好,我觉得你是用内心体验在读,但是有些感触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吗?
生:是。
师:还有别的同学没有,那个最小的同学——
生:默然。
师:你有没有感觉?哪里有感觉?把你最有感觉的文字读给大家听?找到了吗?还没找到?不好意思读是吗?是不是不好意思?那你说我读?哪里?就是第二自然段?
(生觉得这段他很感动,读“说起眼枯”一段)
师:这段文字为什么让你感动?能不能简单地说一下?
(生摇头)
师:不能是吗?好,坐下。刚才我们在读的时候,很多同学被文字感动,有的赞同,有的同学是说有朦胧的感觉,还有同学说绝大部分内容写泪珠,还说写泪珠是暗含珍珠,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?
生:(齐声)是。
师:刚才我说了。泪珠与珍珠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,我想请问一下,词语与词语之间有没有轻重主次的分别?比如我说我和这位同学,有轻重主次的分别吗?
生:没有。
师:那么文章可以换成珍珠与泪珠吗?
生:不行。
师:为什么?
生:因为文章是泪中含有情。
师:文本写珍珠多还是泪珠多?
生:(齐声)泪珠。
师:你说泪中含情,有什么情?
生:对风景赏心悦目的情,对家乡的情,对丈夫的情,对儿子的母子情,还有对人生奋斗的积极向上的情感。
师:你说有“对风景赏心悦目的情”?
生:好像是我理解错了。她写雨后的青山……好像是对人生的一种领悟。
师:其实刚才你谈乡情,对丈夫对儿子的感情,我们可以概括位什么?
生:亲情。
师:好。你还有什么发现吗?
生:没有。
师:这位同学有一个发现,从感情上分析泪珠,大家还有什么考虑吗?
生:还有一个发现,就是对耶稣的感情,是感恩的情。
师:那么我们可以看见,在亲情和感恩之情之间有一个隔,隔了什么?
生:珍珠。
师:对,那么大家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下好吗?
(学生朗读)
师:大家读完以后有什么发现?
生:承上启下,因为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和上下相互的承接。
师:好像下面写的都是泪珠啊,好像没有提到珍珠的问题啊?在写泪珠的过程中为什么插入了这样一段话那?怎么讲承上启下?
生:我不知道。
师:有没有同学能够解答这个问题?
生:我觉得应该是,牡蛎就像观音、耶稣也是为人而艰苦。
师:他们有联系?
生:我觉得牡蛎艰苦,和后面是一样的。
师:牡蛎为什么艰苦?
生:孕育珍珠。
师:用什么与孕育?
生:沙子。
师:是吗?
生:默然。
师:有其他的意见吗?
生:牡蛎是用眼泪孕育珍珠。
师:人眼睛经常也有沙子,但是为什么孕育不出珍珠?
生:因为你没有经历它经历的历程,牡蛎的泪水从科学角度有一种特殊的功能,能将沙子包裹起来,经过孕育变成珍珠,而人类的眼泪不一样。
师:我明白了,你是说牡蛎的眼泪和人类的眼泪不一样。应该有一个过程?什么样的过程?
生:艰苦的过程。
师:(板书)请你读一下这段,“可见生命在奋斗中……”
(生读)
师:你看艰苦后是什么符号?
生:叹号。
师:说明作者对它的什么?
生:赞赏
师:你再读一下。
(生读)
师:牡蛎变成珍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,这一段我们来看了之后,再来思考,为什么要嵌入珍珠?
生:过渡,在亲情与感恩之间有一层隔膜。
师:你觉得在亲情和感恩之间隔的就是艰苦吗?
生:不是。
师:那是什么?
生:我想可能应该是,泪珠吧。(笑)
师:你说情和感恩之间有隔膜是吗?
生:不知道。
师:我觉得大家在文本上还是理解不够。刚才大家获得的认识是不是就是很清楚了?能不能按照断章取义的方式去理解呢?不能。所以我们还是静下心来,把后面几段再看一下。
(教师朗读“最近,岭南画派”一段)
师:大家注意:观音泪为谁流?
生:(齐声)众生。
师:信徒是为谁流泪?
生:(齐声)耶稣。
师:是啊,耶稣为众生的罪而被钉死再十字架上。如果他是为了自己,大家会流泪吗?
生:不会。
师:大家注意最后,“眼因多流泪……”,你能给我讲一下这种境界是什么吗?
生:一个人为了很多人付出自己,他的心是善良的,可敬的。
师:我能不能这样理解你的话?观音也罢,耶稣也罢,他们超越了小我,找到了内心的慈悲和善良,那么找到了内心的慈悲和善良就是……
生:不是,一个人的心被善良洗劫过,心就更明亮,这里说的是眼睛,实际上是心灵。
师:眼睛是心灵?
生:是。
师:泪中含情,眼目中含泪,这里就有一种情感,这些情感有亲情有乡情,甚至还有爱情,这些都是作者介绍的,都是她经历体验的,但是是不是她一下就体验到的?大家看看,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9月,而注释说她生于1918年,这话是她70岁的时候的感悟,而“眼因多流泪……“是她什么时候读到的?
生:高一。
师:这句话当时她读到的时候是不是就读懂了?
生:没有。
师:大家看看,全班同学都读了,……只是喜欢文学句子的美。大家看看,17岁的时候她没有读懂,70岁的时候读懂了。什么让她读懂了?
生:人生的经历。
师:(指一位同学)你说——
生:她的经历太少,我们经常说“少年不识苦滋味”。
师: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。是啊。
生:她经历的越多,感悟的越多,意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更高层。
师:那么我能领悟吗?
生:不一定。
师:刚才有同学说文章很乱,大家看这里——……多了一层领悟,请问,她领悟了什么?讲杜甫和白居易,说杜甫高于白居易,高在何处?作者在写完这些青年时代流泪经历的时候有一段话,“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……”,大家读一下。那么这时候作者缺乏什么体验?
生:(一些声音)对忧患的体验。
师:大家再看下面。“如今两岸开放……”,这里面有了什么情感?
生:(一些声音)乡愁。
师:这里已经超越了一个小我,还有后面母亲的眼泪,也是超越了小我。注意,这个感情从开始不懂,到后来懂得,到眼睛因流泪多而清明。作者在两个地方出现这话,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在读这话,哪个地方读得深一些?为什么?
生:因为第一次写的亲情和乡情,后来扩大到感恩,把……也就是说,把情感扩大了,扩大到明白了。
师:扩大到明白?
生:扩大到因多流泪……
师:怎么样扩大?
生:先从亲情和乡情,然后就是到感恩的情。
师:但是我想问一下,这段文字出现了三次,少年的时候没有经历忧患,到中年以后,有了乡愁,这种乡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生:是海峡两岸,探亲。
师:为什么两岸出现这样的情况?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体验,大家都读过余光中的乡愁,这种乡愁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的,就像这位同学讲的是扩大了,那么怎么扩大的?
生:从一个人的亲情,扩大到全人类的那种亲情。
师:好,也许你表达不是很清晰,但是很多人知道了。年轻的时候读,没有人生经历,后来读到观音和基督,于是为人类而流泪。那么我想问这位同学,还觉得文章零乱吗?
生:我觉得文章中用的例证有些零乱,不过它还是在讲一个东西。
师:刚才你用了一个词:例证,那么你实在暗示我文章议论文?
生:我还是认为是抒情文。
师:什么情?
师:文章写了她70岁的人生经历,可以说是忧患提升了她自己,提升了人生境界。清代有一个人叫张潮,他说,“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,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,老年读书,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,皆以阅历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”。他说阅历决定读书。作者也告诉了我们,她用了一生在读这段话,在用自己的人生在读。这在我们现在生活中,已经日益缺乏。给我们启发很大。在我们这个和平年代里面,忧患哦非常少,所以我们的阅历就少。所以刚才我讲了卢校长的例子,现在谁再来解读一下,这些泪里面有什么?
生:其中必定充满了许多忧患,建校的艰辛……
师:是不是说名人才有这种忧患体验?或者作家?你们有忧患体验吗?
生:有,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,作为学生,接触的是家庭,所以更多的忧患是在学习和家庭当中。
师:具体说说?
生:高中学习竞争非常激烈,时时生活再忧患中。
师:你因为这个流泪吗?
生:很少吧。
师:有过刻骨铭心的流泪吗?讲一下?
生:高一上期考试非常失败,流泪了,因为开家长会,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,所以流泪。
师:泪中含情,你的泪里面有什么珍珠?
生:我觉得是对自己的,我也不太清楚,觉得流泪之后,泪不一定是弱者的表现,流泪之后更坚强。
师:你流泪之后更加坚韧,还有谁有类似的体验呢?谁讲一讲?
生:我认为可能就是因为与父母沟通不理解,他们对我们要求很高很严,觉得压力很大。但是有时候流泪之后又理解他们用心良苦。
师:那么你理解作者了吗?
生:理解了。
师:好。作者70岁 了,而你的父母大概40多岁,为什么我们理解作者没有代沟,理解父母就有呢?
生:作者是通过文章来表现,然后父母是通过实际的那种,可能他们做出的一些事……
师:他们的方式有问题?
生:对。
师: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,我们的人生体验就会造成我们的隔阂,如果没有宽厚而博大的心的话,就无法互相理解。可能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博大的情怀,但是再经历忧患的时候,我们会更加清明,现在大家的模糊和零乱清晰了没有?
生:好多了。
师:希望大家都记住这句话——“眼因多流泪而清明……”。好。下课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