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晚自习,一个学生用手机看小说,被我发现。
我没有第一时间把手机拿过来,因为我很自信,我相信他会给我的,毕竟到目前为止,绝大多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把手机交出来的,即使当时没有,过后也会,况且我觉得他会。
但我失算了。他竟跟我抢,最后硬是没要过来。当即,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面,两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意愿,我按规定办事,他认为这是借的别人的手机,不能上交。因为离放学还有几分钟的时间,这事只好先记着,第二天再处理。
(二)
这个学生已经深受电子图书的毒害,为了看这个,开始用自己的手机和mp4,后来家长不给用了,就开始借别人的看,而且几乎每个晚自习都看,可想而知一天下来,他到底用多少时间沉湎于其中了。这应该是个很主要的原因,导致他成绩一落千丈,再想找回原来的学习状态,对他来说已不是易事。
要说发现他看电子书,那已是上学期的事,这么长时间了,也提醒他,但跟大多数学生一样,他不会承认,也想尽快把他“逮住”,他却总是机警地应付过去,为了维护他的面子,也不好强硬地揭开事实(其实后来一想,如果用委婉柔和的方式去跟他交流的话,或许就没有以后这些事儿了,但我心里也在较真儿,早晚我得逮着你(其实,不该跟他拗这个气,教育嘛,得抓住每一个机会)。
更关键的是,我以前把这个事实跟他家长反馈,家长不信。“我相信自己的孩子,他不会做的。”“我自己的孩子我知道,他一定能学好。”面对家长的态度,我虽然抱着可以理解的态度,但我更意识到这件事处理的难度。
虽然这个学生优点很多,但也有一个缺点很明显,遇到自己认为该坚持的事儿,这牛脾气一上来犟得吓人,更要命的是,我这人也一样,虽然是非分明、坚持原则好,但有时缺乏变通。
(三)
“你这不是在装吗?”
“我哪儿装来?”
“你在玩,老师问你你却说没有,这不是装?你在家长面前表现得很好,让家长对你有着很高的期望和无比的信任,来到学校却是另外一种样子,这不是装?”
“我学不进去。”
“那照你这个样子下去,你就能学进去?那还想不想学?”
“我早就不想学了。”
他最后这么干脆地说出这句话,让我出乎意料,不管这是不是气话,总之是不负责任的话,我有点儿怒。
“你要是不想学,不能光跟我说,也跟家长说,别让家长每天都在想象着你在学校里好的样子。明天就把家长叫来,咱们三个坐到一块儿,把事儿讲明白。”
其实,不知道着一些段谈话好还是不好,但在当时的情况下,我就发挥成这样,平时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不强。
(四)
其实这个学生骨子里是有正气的,还有点儿理性化的天真,有时比较坦诚,平时犯个什么错误被我批评了,也能主动跟家长说,如果我说叫家长来学校,他并没有其他同学那样的抵触情绪。
而且,对于这件事,我觉得很有必要让他家长知道这件事、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表现,这也是作为班主任应该做的事,毕竟作为家长平时很少有了解孩子的机会,从而对孩子的评价和期望有着很大的偏差。
今天下午,家长来了。我让他娘俩先留着,我暂时回避,一段时间后我过去,开始讨论这件事。
总体感觉,家长比我又耐心,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用道理去感化他,他也跟平时一样应着。实际上,我对她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持有异议,因为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自制力,一方面给他讲道理,一方面又对他做的错事过分容忍。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表现来看,他只是听着记着,行动上却很少有大的起色,当遇到自己要坚持的事情时,他就会没有原则性地孤注一掷,不计后果,最终的结果就是家长妥协,孩子依旧。
以前我也是这种观点,用道理去说服,可能是我口才不行,或是言语措辞还不够有艺术性,总是很难说到学生心里去,所以经常是道理经常讲着听,学生犯错却不断,关键是缺乏用规定去约束他们的原则性。参考多年的经验,我也渐渐地在这方面有所改变。对于手机的利害关系在班里开班会时也强调过,而且也规定了措施——如果在教室发现手机,要么上交,要么回家。
(五)
当着他家长的面,我们的“战斗”开始了——
“昨晚上你玩的那块手机呢?”
“已经还给同学了。”
“不行,你还得上交,要不就破了规矩。”
“我不交,我怎么交啊,那又不是我的。”
“对我来说,是谁的都一样。如果不是你的就不交,那以后你们经常换着玩,这样的事儿就没法处理了。”
“我不会给你的。”
“你无非就是担心,如果被没收,你觉得不好说话,会影响你们的关系。”
“就是啊,还有如果给了你,那他怎么用啊,我也不能因为自己耽误别人用啊。”
“那你们到底是真好还是假好啊,相互创造犯错的条件,相互包庇?”
“……”
“当时我是信任你,才没直接拿过来,我没有想到你会抢过去。如果当时我直接从桌子上拿过来呢,你会怎么样?”
“我会再从你手里抢回来,别人的东西我不能让你拿走,要是我自己的,就给你了。”
“这不是仅仅为一块手机的事儿,关键是你要以此为戒,以后不犯。”
“那我保证不再犯就是了。”
“类似的保证,你以前也下过,现在不仍在犯吗?”
“那你说怎么办?”
“把手机交上。”
“不行,我是不能给你的。”
“你想改变就要下决心,想下决心就从现在开始,别打下一次的谱儿。”
“我保证就是了,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呢。”
“什么叫决心,下了决心就要破釜沉舟,一定做好,不能给自己留后路。这次做不好,下次也一样。”
“就是不给。”
面对这一“棘手”的事儿,我一直坚持我的立场,不管以后怎么样,至少我要让他明白,我要维护《班规》,否则,以后这样的事在班里就永远处理不了。
“班规这么规定,我又没同意。”他又甩出这么一句话。其实他已经在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想办法了,虽然在别人来说根本就讲不通。
我仍要坚持上交手机,不管是谁的,也不管他是不是同意班规,如果不这样做,对其他同学就没法交代。
他也理所当然地坚持不交手机,不管怎么样就是不交。
(六)
而在这个时候,家长的表现,跟我预料得差不多,虽然她已经了解到了孩子目前的情况,可还是站到了自己孩子的一边。
“既然他已经下保证了,就不要再没收他的手机了,他跟那个学生关系很好,如果真没收了,确实不好。”
“正因为是别人的,所以对他的压力才大。如果这次因为是别人的就还给他,下次他还借。”
“他不会了,我替他保证。”
……
其实不难理解,学生之所以屡屡惯用这“犟”的方式坚持自己所谓的立场,与家长的怂恿有很大关系。
平时就有不少这样的家长,口口声声说支持学校工作,却一直在满足着孩子的各种有违校规校纪的要求,而这位家长就属于这种情况——开始拗不过学生,给他买了块手机,开始说了手机对他的危害,不往心里去,直到孩子不能自拔了,才醒悟,就是直到现在孩子想尽办法去玩手机时,作为家长还是护着自己的孩子。
学生没把手机交给我,不过我也没松口,家长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
(七)
第二天,又找了他两次,他不仅态度更加坚决,情绪也有些失控,有点儿豁出去的感觉——已经影响到他情绪了。
我也意识到,自己的这种所谓的坚持原则对此事已经不适用了,如果继续下去,说不定这孩子真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儿来,更是得不偿失。
然后就找了个折中的办法,跟他商量——你说你以后不看了,这很好,但你的自制力并没那么好啊,我不可能每个晚自习都监督你,再说回了宿舍,你要是要看,谁也管不着。要不,你就晚自习在家里上,第二天早晨再回来。你坐车这么方便(从我们学校出发的公交车经过他家),在学校自习也不能讨论,在家还有家长看着,正好利用这个时间与家沟通一下。
学生想了想,也表示同意,然后我就给他家长打电话。
(八)
矛盾就从这时开始了,而且转化成了我与家长的矛盾。
结果是,家长一万个不同意,因为他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歧视,而且将学生“撵”回家也是我在管理上无能的表现,他们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要对学生负责,否则就是失职,而他认为我这样做就是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的失职。
我表示,打电话的目的就是与家长商量一下,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,毕竟对于孩子的教育管理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,如果家长不同意,就可以不这样做。
虽然我百般解释,就是无法打消家长的愤怒,他们来学校了要“问明白这个事儿”。
家长、主任、我坐在一块儿,开始还柔风细雨,慢慢就火药味十足了,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,我与家长吵了起来。
他就是说我不负责任,不是个合格的班主任,班级里有很多问题,我束手无策,而且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我意见很大。我就说我是在用心管理这个班,可能是方法不对,但说我不负责任我不接受,再说,家长也不能光听学生一面之词,家长不能把教育的任务全加给老师。
多亏主任在中间调和,慢慢地,都冷静下来。
最后,我与家长的手握在一起,双方都表示“都是为了孩子好,有时把话说开了反而不是坏事,以后对孩子的教育,家长和老师还需要共同努力。”
当天晚上,家长把学生接回去,彼此进行了沟通,第二天返校,学生交给我一块手机。
(九)
在平时,手机自习间玩手机不是稀罕事儿,处理起来也没遇到什么问题,这次为什么就有这么大动静呢?
仔细想来,原因有这么几个:
第一,当场“逮住”这个学生玩手机,太不容易了,就想这利用这个机会给他点儿压力。
第二,对这个学生还有较高的期望,太想改变他了。
第三,别的学生都配合,就他不,我觉得他不能搞特殊非得按班规来,他认为手机是别人的,就是不能交,于是两人较起了真儿。
第四,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管理思想不统一。
实际上,特殊情况特殊分析,面对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就得灵活地改变一下。
这件事儿,本应该处理得更漂亮。
评论